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想要培养优秀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让父母不能够允许自己的孩子起点比别的孩子低,提前给孩子灌输不符合自己的身心发展的知识。有一位妈妈表示所谓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有一些父母则会让孩子继续努力保持这种状态。 文|文竹妈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成为了一句令人耳熟能详的口号,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孩子连路都不会走的时候,父母就已经为他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 在香港TVB的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更能够感受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心情。 纪录片中,有一名二胎妈妈在生养自己的大儿子时,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想要“练小号”,让自己的二胎能够“赢在起跑线上”。 她说:“这次我一定要做足准备,因为我要妹妹赢在子宫里。”为了比其他的同龄人的起点更高,这名二胎妈妈连自己的怀孕时间都要计算精准,一定要让二胎在一月份出生。 在香港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当中,造就了一些父母的育儿焦虑,让父母不能够允许自己的孩子起点比别的孩子低,一定要站靠前的位置,才能够更加轻松地拿到最后的胜利果实。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小让孩子接受所谓的“精英教育”,提前给孩子灌输不符合自己的身心发展的知识,揠苗助长式地培养,对孩子来说真的好吗? 在《没有起跑线》中,有一位妈妈表示所谓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归根结底,是为了父母自己的面子罢了。 ·攀比心理作祟 有一些父母在茶余饭后闲谈时,经常会说到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出色成绩佳,能够收获到其他人的夸奖与赞美,就会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心中敞亮。 为了能够让自己享受这种吹捧,有一些父母则会让孩子继续努力保持这种状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韩剧《天空之城》中,就有为了攀比孩子,让孩子考上顶级大学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而心态扭曲的父母。 他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惜花费重金为打造孩子的“最佳学习环境”,甚至下跪哀求名校老师辅导自己孩子学习。 这一系列不符合常理的操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名校,让自己能够在饭桌上说出一句:“我家的孩子啊,在XX大学读书呢。” ·焦虑心理作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每一位父母都会有,但是有的父母却从孩子还未出生就已经为他们的未来感到焦虑了。 再加上如今社会上的一些培训辅导机构,为了能够招收大量学员而营造出竞争激烈的焦虑气氛,喊出一些令父母焦虑加重的广告语。 比如说:“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试问谁看到这样的字眼,心中不会泛起焦虑的涟漪呢? 所以,有的父母被自己的焦虑心理所掌控,出现了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心理与行为,正中了培训辅导机构的下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罢了。 81.1%的受访者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 当父母出现了焦虑的情况,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导致出现连锁反应,让焦虑成为了常态。 ·孩子早期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的性格养成,在6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期,父母的管教尤为重要。 这一段时间内,孩子的早期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这些都会成为刻在孩子骨子里无法磨灭的印记,反之负面影响亦然。 父母的早期教育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出色的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越出色,未来越光明。 而不合格的父母,却会给孩子带上沉重的镣铐,拖慢孩子前进的脚步。 ·对孩子的未来过分焦虑,是一种心智的不成熟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也不是3000米中长跑,而是马拉松”。 人生的路很漫长,父母完全没有必要为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个人有个人的活法,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健康成长,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对孩子人生的过度关爱,体现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种人格失调症,常常将自己与孩子都弄得疲惫不堪。”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却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要求孩子成为“人中龙凤”,这对孩子公平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让孩子背负上自己的焦虑前行,是我们对孩子人生的一种尊重。 ·成为孩子学习的优秀榜样 想要培养出色的孩子,父母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比如说在说话的时候再三斟酌,做事情的时候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脑热而做出无法挽回的错事。 总的来说,就是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给孩子树立坏榜样,而是成为孩子学习的优秀榜样,让孩子为拥有一个优秀的父母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耐心处理孩子的问题 美国心理研究发现,一些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过于简单,处理过急,造成了孩子出现紧张、胆小、害怕的情绪,影响了孩子的性格特征,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所以,想要培养出色的孩子,父母要耐心地处理孩子的问题,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用温和的态度、轻柔的话语给予孩子我们的帮助。 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用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 有的父母被焦虑心理所影响,成为了挥舞着鞭子,催促孩子不断前行的“牧羊人”,让孩子成天活在高压和焦虑当中,无法快乐。 “只要是我爱的人,我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所以,父母要用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长大,不把自己的梦想和焦虑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 图|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