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女人永远不要为了真爱而放弃亲情,不值得
对于一个理性的女人来说,在爱情和亲情的关系中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姿态,将自己在感情总的位置摆正,了解自己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回馈,将这种关系建立在平衡的循环中,拒绝拉低自己的价值感,也拒绝拉低个人家庭的存在感。 爱情就像是两个极端,平衡的爱和走在独木桥上的爱各有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曾经说过:“我们喜欢别人,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对我们付出了真心,对我们好,更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好,让我们割舍不下。” 这其实也就证明了,当爱情处于一种极端的时候,是一方的付出和一方的被动,甚至就像一种利益关系,有求于人的时候,自然会放低姿态,但感情中势必是不能用“有求于人”这样的词语来理解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在感情中如此卑微,甚至为了所谓的真爱不惜放弃自己的家庭呢? 在心理学上可以用“贝勃定律”来解释,当我们将爱情放的至高无上的时候,就会适应这种节奏,并且持续用这种姿态去和对方相处,并且试图用自己的放弃和付出去稳定两个人的感情。 久而久之,这种付出甚至成为了一种“上瘾”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持续精力相同的刺激之后,再给他相同的刺激,其实这种刺激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家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家庭正常的情况之下,为了婚姻为了爱情放弃家庭,其实是将自己放在两难的地位,没有任何回头的余地。 而这种放弃家庭的行为就像“贝勃定律”中的“刺激”一样,当你的丈夫认为你对他的爱甚至可以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之后,他就不会珍惜你,甚至会以你没有后盾而轻视你。 那些为了真爱放弃亲情的女人后来都怎么样了?2位过来人这样说。 A女士 虽然A女士的家庭还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家庭氛围让她对父母的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在交了男朋友之后,毅然决然去到男友的城市和男友同居,逢年过节也很少回来,甚至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 但A女士的父母在以此车祸中当场身亡,她此后一直活在悔恨之中,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可以为了爱情割舍亲情,以至于父母抱憾而亡,自己一点孝心都不曾付出。 B女士 B女士的家是在一个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但B女士在读完大学后却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小村庄里,并且在城市交了男朋友,面对父母的呼唤,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去侍奉双亲。 可是家庭的偏差,男友至始至终就没有想过和B女士结婚,最终B女士被分手失去了所有,也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待下去的能力。几年后她终于拖着受伤的心灵回到故乡,非常后悔自己为了爱情对父母的不管不顾。 血溶于水,家庭的港湾和后盾是我们生命的归宿,爱情是两个人的结合,如果你所托之人并非良人,而你又因自己的执念放弃与家庭的亲密,这种得不偿失的爱,其实最终会反噬我们。 余生还长,我们无法保证,自己丈夫会一直专注于家庭,也无法保障自己深爱的人是否会真真正正的陪伴自己一辈子。所以女人永远不要为了真爱而放弃亲情,不值得。 因为在这个世界中,只有父母才是能够不计后果,给予你爱的人。如果你将这种爱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是有恃无恐,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失去这份珍贵。 所以对待爱情我们要把握好感情中的“共生关系”,将两人放在一个平衡的天枰中,形成相互紧密的关系。 而不是一个人付出,一个人坐享其成,甚至是做出为爱情放弃亲情的傻事,因为一旦我们逐渐丢弃让我们强大的关系,就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处境,这种偏差的感觉会在丈夫的心中油然而生,从而形成两个人的心里评价的偏差。 而且自己也会逐渐放低自己的姿态,你的过分在乎实际上有时候会成为一种绑架,甚至会让对方更加容易忽视你。 对于一个理性的女人来说,在爱情和亲情的关系中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姿态,将自己在感情总的位置摆正,了解自己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回馈,将这种关系建立在平衡的循环中,拒绝拉低自己的价值感,也拒绝拉低个人家庭的存在感。 人都是“趋利避害”,并且有“慕强心理”的,男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切记不可为了爱情付出自己的所有,也不可为了爱情付出自己的家庭和一生,这其实是非常愚蠢和伤害自己的事情。 - 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