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双减之下,中国鸡娃大军依旧气势不减?北大教授:与高考有关
如果说高考的制度依旧存在,那么无论是“双减”还是什么政策,尽管会实施,并且会有一定的成效,但终究还是难以真正改变教育行业的问题,减轻人们的压力,高考没有改变,“双减”就不会减轻负担。 社会当中往往存在不同的阶级,形成这种不同群体区别的成因是多样的,有的社会当中是因为资本,有的社会则是因为种姓,还有的社会则是因为个人能力。 其实这种用于区分人们社会身份的方式还是比较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合理化配置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内部的互动与往来。 对于我们来说,改变人生和阶级的关键时间点及方式有许多,高考可以算得上是其中之一了。 早在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其实就奠定了中华文明人才选拔的基础,之后科举制度延续了千年,直到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的时候,科举制度也还保留着。 可以说这种“通过考试改变人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某种程度上,现如今的高考在人们看来仍然起到这样的作用。 那么是否这种关键的考试真的能够改变人生?人们的是否应该为了应试,而付出各种努力?学业上的压力又会带给个体怎样的影响? 教育事业当中的“暗流涌动” 截止到2021年,国家发布了许多关于教育相关的政策。 其中比较重大的应该可以说是中考“分流”的实施,其实关于中考,这种类似的制度一直在推进,为了应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情况,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当中,很长时间当中都在实行一种“五五分流”的政策,也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总人数保持接近“对半开”的手段。 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这想法,在1991年时,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第一次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1997年更是一度出现了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例6:4的情况。 而到了2021年,关于这样的“分流”政策,国家颁布了新的意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中职和普高的招生比例需要达到5:5,这说明必然有一半的学生上不了高中。 2、禁止所有学校,机构招收初三复读学生,这说明初中生想要复读是不现实的了。 3、中考不达标只能去职高,技校进行就读,这说明那些成绩暂时不太理想的学生需要思考自己的出路了。 除了针对中考的一些政策,还有针对小学教育的“双减”政策。所谓“双减”,指的是减少不必要的课堂作业负担、减少课外补课带来的负担。 具体的政策实施时间线为: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10月,全国人大更是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意在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 在这些政策实施之后,我国的教育行业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减”政策推行之后,原先存在的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迅速减少到到9728个,压减率高达92%;原先的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同样锐减至到34个,压减率为87%。 许多教培相关的从业人员更是因此而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可以说因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十分显著。 观点与分析 有的人可能会以为:相关政策之后,也许我国的教育现状已经好转了许多。那么为何双减之下,中国鸡娃大军依旧气势不减?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 黄益平教授在一档访谈节目当中表示:如果说高考的制度依旧存在,那么无论是“双减”还是什么政策,尽管会实施,并且会有一定的成效,但终究还是难以真正改变教育行业的问题,减轻人们的压力,高考没有改变,“双减”就不会减轻负担。 正如前文所说,高考并不仅仅是一种学业阶段变更的方式,更是一种个体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选拔手段、是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一种可能、是改变社会分层的一种方式。 即便是在小学阶段,由于一些政策的存在,学生和家长不再受到极大的学业压力束缚,但这种层层选拔最终凭借一次考试成绩进入大学的方式不会变。那么也许为了提升进入更好大学的可能性,社会当中可能还是会出现类似的手段,比如私下进行补课等等。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状况想要改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情况延续已久,观念的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其实是可以进行一些观念和行为上的调整的。 1、对于学生家长 长期以来,唯成绩论的误区深入到了很多家长心中。 一方面,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其所学的知识会超越很多家长的知识水平,其难以再从学习内容本身去和子女进行互动,所以只能根据子女平时的成绩来进行一些思想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之下,能够用于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似乎也真的就只有“成绩”了。 但是在诸多政策出现之后,对于众多家长而言,其实可以适当进行观念上的变化,比如说帮助子女发掘出众的能力、思考之后是否要继续高中教育、适合从事怎样的行业等等。 如果学习能力强、成绩保持稳定,那么自然是好事;如果成绩不太好,难以在应试教育当中取得好的成绩,早做打算,学习一门专长其实也未尝不可。 2、对于学生 学习生涯是十分枯燥的。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有多达八九门功课需要去学习,高中更是会在难度上增加一个台阶。 所以在进行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不妨在尽自己最大努力之后,再决定自己是否适合继续接受教育。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放弃学习,或者是对某些科目进行放弃。 学习的路很长,有的人“开窍”比较晚,这都是很正常的。 总之,面对暂时不会改变的高考制度,学生和家长在政策之下,是能够进行一些调整的。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