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频繁伤人、屡教不改,别急着贴“暴力”标签,可能是身体原因
朋友家的孩子是身体出了问题,都要依靠外界的刺激信息通过身体进行感觉处理,是帮孩子接受外部的刺激以作出反应。进而导致孩子出现亢奋、好动、难以专注等问题,在穿衣服、系鞋带、拿筷子、做运动、学体操等方面的能力低于正常水平。 朋友是个挺合格的妈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一直秉持着善良、有底线的原则。 可前几天她有些羞愧地对我说:明明给孩子立规矩、培养界限感,可不知怎么回事,孩子还是长偏了。 在我的询问之下,她做出了如下描述: 孩子小时候喜欢打人、踢人、咬人,但当时想着敏感期、探索阶段的孩子都是如此。可现在上幼儿园了,问题仍然没有改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玩得好好的,突然就上去撕咬、拳打脚踢。每一次我都是各种赔礼道歉,到家后又进行了好一番教育,可娃还是频繁伤人、屡教不改。我不明白,明明该讲的道理都讲了,该立的规矩也都立了,孩子当时虽然都懂了,但又总是不停犯错。如今孩子在小区和幼儿园的风评都不好,甚至被冠上了“熊孩子”、“暴力娃”等名号。 根据他家孩子懂礼貌、懂事的情况分析,赵丽来说不应当做出这种举动,我建议朋友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最后的结果验证了我的猜测。 朋友家的孩子是身体出了问题,用专业名词来形容就是“本体感觉高需求者”。 01关于本体感觉的那些事 本体感觉也被称为运动觉,是指肌、腱、关节等各种运动器官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本能感觉和控制。哪怕闭着眼睛,也能清晰感知到自己身体各部位所在的位置;不用看楼梯也可以轻松上下;开车时不用看脚就可以随时切换油门与刹车。 简单而言,人进行自我动作和行为的调节,在肌肉的收缩与松弛间有目的地做出行为,都要依靠外界的刺激信息通过身体进行感觉处理,即本体感觉的作用。 这个词看起来神神秘秘、十分抽象,但实际存在于每一个动作的背后。 本体感觉所起的作用,是帮孩子接受外部的刺激以作出反应。如果它出了问题,会出现何种影响呢? 02本体感觉失调的表现 外界一丁点的刺激,都可能在进入孩子的大脑后被无限放大,进而导致孩子出现亢奋、好动、难以专注等问题。 而孩子毫无由来地做出暴力性行为,且不分轻重,多半就是本体感觉出了毛病。 他们对于本体感觉的需求是非常高的,仿佛外界再多再大的刺激都不足够,因而会自发性地采用措施来进行自我满足。 ■除了暴力外,本体感觉高需求者还有哪些特征? ①动作协调能力差,难以掌握身体平衡,容易平地摔;对于动作的记忆性也较差,在穿衣服、系鞋带、拿筷子、做运动、学体操等方面的能力低于正常水平。 ②过分怕黑,一旦身处暗处就会不知所措,进而大声哭闹,且方向感极弱,很容易迷路。 ③虚胖、自由散漫、专注力,且坐姿站姿等各种姿势不正常,常常伴随有驼背和近视的毛病。 ④学习能力差,在语言、阅读、听写上存在障碍,容易口吃。缺乏自信,形象差,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发脾气。 ⑤已经过了口腔敏感期,却仍然喜欢见东西就咬,动作粗鲁,且会故意去撞其他东西,或与他人发生肢体接触。 可知,感觉本体失调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会渗透到方方面面,除了影响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之外,还可能对孩子的社交产生巨大打击。 父母需要意识到的是,如果孩子出现了本体感觉高需求的情况,就不应该不断讲道理了。因为这样的孩子道理都懂,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想要改变这种行为,必须从本体感觉上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03如何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 1)鼓励孩子释放精力,通过运动获得刺激 对待这类孩子,大多数家长的误区,是看到孩子不停跑跑跳跳、精力旺盛,就会喝止他们立刻停下来。 但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反倒添堵,相对于正常孩子来说,这类孩子更需要时间和空间进行丰富的体育活动,获得外界的知觉刺激。 当然,为了避免让孩子过于兴奋,再次产生暴力行为,父母也要进行适当约束。即在孩子获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 ●需要孩子做的运动,要给出明确指示,让他按照要求实施,避免节外生枝。比如,告诉孩子先跑到篮球架下面再跑回来,孩子就不会到处乱跑了。 ●播放或哼唱一些相对舒缓的音乐,让孩子跟着节奏运动。 2)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且外出与同伴玩耍 大部分孩子出现本体感觉障碍的原因,是家人的溺爱,孩子剥夺了生活上的一些学习和自理机会;又或者是孩子整日待在家中,很少去室外活动与同龄人玩耍。 因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让孩子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上,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比如自己洗脸、擦屁股、系鞋带、穿衣服。 另外,平常也要多带孩子出门做室外活动或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 3)游戏方式 ★球类运动:一般情况下,孩子4岁时就可以单手拍球了,年龄稍大些,就要开始接触羽毛球、乒乓球或篮球等运动,以提升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度。 ★手部运动:除了前面所说的加强生活自理能力外,还可以让孩子玩手影游戏,增强大脑对手指的控制能力。 ★翻跟斗:前滚翻和侧滚翻都能提升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肢体柔韧性。 ★卧地推球:让孩子趴在地上,距离墙面保持50~70厘米的距离,双手试着将球水平推向墙壁,弹回后再接住再推。 ★向上抛接球:让孩子在抛球时双脚分开,保持与肩同宽,抛出球时要高出头顶,连续抛接保持20个左右不掉。 04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找到规律,避免暴力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记录孩子出现暴力情况的触发点,找到其背后的规律。 在这种暴力现象发生之前,尽量先让孩子做运动,释放精力,防患于未然。长此以往,也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形成习惯,自发性地进行自我调节。 2)点到为止 上述所说的一些锻炼措施,对于不同孩子产生的刺激是不一样的。 而判断其是否有效的根据,是孩子对于这种刺激是否做出了反应。比如是否能愉快接收,做出正面反馈,与家长无障碍互动,并面带笑容。 如果孩子排斥其中的某一种运动,家长就要想其他方式了。 其实,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如果讲道理总是起不到效果,先不要急着贴熊孩子、暴力等标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应该思考孩子是否在身体或精神方面存在问题,寻找专业化的干预手段。 育儿路上,总会碰见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家长付出爱关注和不懈的努力,都会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