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学生“白嫖”事件警醒众人:务必远离你身边的这类人
教育无疑是需要改进的,但人终究是需要自己成长,是否自私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整体的态度,没有人会喜欢那些自私的人,这类人迟早会被社会彻底排挤,切勿被他们的安逸洗脑。 2022年05月30日,211“白嫖”事件冲上了热搜,网友直呼毁人三观!两位女主角都是211大学今年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她们找人代做毕业设计。 结果两人后期行为让人大跌眼镜,网友直接调侃:“见过吃完饭掀桌子的,还没见过吃完饭还想吃厨子的。” 两位女生刚开始和枪手商量的价格分别是1050元和3200元,后期还多次找对方疯狂加需求,完全不提加钱的事情,但枪手还是一直在满足两人。 不得不说这个“枪手”是尽职尽责,结果任务刚完成,两个女生奇葩地反手将这个枪手给举报了......随后借助平台漏洞,恶意“勒索”枪手退款,分别要到了1200元和500元。 枪手愤怒地将遭遇曝光在了网上。于是有了那条评论,两人的真实身份被扒了出来还被学校得知,慌了神的她们忙去找枪手删帖,原以为会真诚地道歉,没想到她们继续理直气壮道:“对你来说只是经济损失,对我们来说可是没法毕业的事情!” 不少网友称,这一回是真正见到了什么叫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都是即将步入社会,走上关键岗位的高才生。 其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危害不容小觑,他们对社会造成的长远危害比一般的贪官污吏要大得多,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年纪轻轻就这般自私?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究竟是怎么来的?全总结为以下两点 1、当代教育德育的缺失 2、“伪独立”的挡箭牌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天生为15%,环境占85%的比例。每个学生刚上学时都如一张白纸,性格和价值观的培养基本上是靠后天的学习环境。所以,学校是塑造一个人的刚性条件。 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拿高学历,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拿个高学历的学位证就是高层次的文化人,其实这种思想是相当片面的。 在初高中的时候,老师们一味的提倡“唯分数论”:只要你成绩考得好,身心健康与否都不重要。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永远只是嘴上说说。 老师们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引路人”,最后还是变成了只会“教书” 的机器,缺失了育人的环节,在学生们心里埋下了”有才无德”的种子,每次知名度高校门口人群密集、水泄不通,家长们焦渴流汗急切地等待着那些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学霸天才,这些都给学生传达着一点——只要分数考得好便能成为全世界的中心。 大学成了学生们渴望新世界的大门。也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和固化的关键阶段。 老师在报课题申经费上相当积极,对本主要的教学工作不用心,甚至还有的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廉价的优质劳动力——一切都成了“利己主义”的现学教材。 等到走向社会,“利己主义”实际上已经深入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内心,只是嘴上不说而已,在最新的90、00后离职报告原因统计表上看出: 50%的人离职仅仅是因为和老板同事关系处不好,更有网友调侃00后的离职理由是:老板不听话,一味地只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看问题,让很多年轻人奋斗走入了一个盲区,独立靠自己,应该一切围绕着自己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铺天盖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倡导:人们应该只靠自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 尤其是近年来“女权”的呼声倡导女性靠自己也能撑起半边天,“经济上独立,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柴米油盐自己过日子”成为了很多新时代女性的“梦想”,我们诚然独立二字没错,只有人格独立,一个人才能真正收获幸福。 但事实上我们口中的独立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切只为了自己”的挡箭牌,我们在拒绝别人的同时也给外界划分了一堵厚厚的墙。 “别人的委屈终究没有自己重要,自己的感受站在第一位”成为了很多人逃避人际关系的借口。 我们在潜意识中成为了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许是曾经的伤害让我们明白,不把自己感受放在第一位的人是很惨的 ,让我们去过度补偿人际关系中的平衡,就像当下流行的“渣男渣女观”一样,“我宁愿做一个海王背负所有的骂名,没心没肺,玩弄感情,愉快的生活,也不愿做那个深夜里哭成狗,茶饭不思,夜不能寝的好人” 心理学博士Ruthellen Josselson在《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里面就讲到过: 自我中心占主控地位的心理学,在搞清女性意义的发展方面,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无效的 ,因为这已经无数次证明,女性的成长过程中关系是核心,男性也同样,只是没有女性那般深刻而已。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总是能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损人利己,倒坑害别人一把”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为这次事件点评道,“其实这类事件在大学并不少见,许多大学包括我们的北京大学,就正在培养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这么一部分学生高智商,善于表演,世俗,老道,懂得合作,他们善于利用体制和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钱老甚至表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的教育太令人失望,自己想转中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教育无疑是需要改进的,但人终究是需要自己成长,是否自私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整体的态度,没有人会喜欢那些自私的人,这类人迟早会被社会彻底排挤,切勿被他们的安逸洗脑。 同时这场滑稽的211学生“白嫖”事件警醒众人,务必远离你身边的这类精致利己的人。 - 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