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取决于你对这三件事的态度
曾经有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满意度程度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和父母的认知有关,他们认为和幼小的孩子谈“自由”和“平等”是很可笑的,然而每一个孩子的主题人格和自我意识都在飞速的发展,父母跨隐私的关心只会让双方关系越来越远。 一直以来,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都认为父母给孩子的爱才是伟大的,是无条件的,与此同时,孩子对父母的爱却被严重低估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给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的,不参杂任何杂质。 而父母的爱却夹杂着很多道德义务和利益考衡,甚至伴随着很多伤害,因为养育义务的存在,孩子经常被描述为向父母索取的存在,而他们内心最原始的爱和最纯真的善良也渐渐被这种“标签化”消散殆尽。 孩子是否爱父母 ,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能否发现并保持孩子心底的纯真和善良,才是最关键,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取决于你对这三件事的态度,所有不孝的,不爱父母的孩子,都是父母亲自培养出来的。 健全成长空间:适度关注 “我很爱孩子,可是她不爱我们,也不知道感恩”,吴女士有一个18岁的女儿,家里宠的不得了,小时候时女儿就是个小霸王,一言不合就揪父母的头发,甚至打他们。 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也很霸道,18岁那年女儿读大学甩口要最新的苹果手机,本来吴女士同意了后面因为太贵又拒绝了,结果母女俩在电瓶车上起了争执,女儿一边推搡着母亲一边大声辱骂,吴女士则坐在前面承受一切一声不吭。 父母过度地关注,破坏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却反过来说孩子自私不理解他们,其实父母才是最自私不能理解孩子的那个人,因为父母不知道,溺爱只会让孩子产生了疑虑和依赖的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催化了孩子的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的形成。 以至于很多心理学家都对现存的中国家庭教育提出了质疑,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父母在孩子的心理发育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会爱孩子:细心原则 第一,细心体现在关心 父母其实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父母细心的心理关照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能尽早地察觉到孩子的心理疾病,避免给孩子一生带来坏的影响。 心理学博士蒋雪梅曾说过:“孩子内心其实很清楚父母是怎么爱自己 的,可是他们只会表述出来冰山一角,因为父母看似事无巨细的爱,不代表能满足孩子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的爱很简单,精神层面的却很难,因为它涉及到情绪和心理,而这些往往是不够细心 的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所以孩子不敢大胆表达爱,很可能是你爱他的方式不正确,孩子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然也不愿意相信父母。 第二,细节体现在夸奖 每一个孩子都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潜力,哪怕你的孩子在学校排名倒数,他都有别人没有的优势。 细心的父母敢于肯定孩子每一个值得夸奖的地方,哪怕他用筷子的方式纠正地比昨天好,都值得夸奖,避免害怕孩子自满,或许和中国的谦卑文化有关,国外的父母经常肯定孩子,从而让他们能大胆自信地抓住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机会。 许多父母只有在孩子得到大的成就时才会赞美,面对小的细节不闻不问,这样只会不断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越来越自卑,而自卑的孩子是不敢大胆表达爱意和依赖的,许多中国孩子怀疑父母“不爱”自己,其实也和父母不擅长表达“欣赏和赞美”有关,所以,只有那些自信 的孩子才能够向他人正确的表达爱和依赖的需要。 尊重安全边际:平等沟通 在孩子 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为孩子倾注心血,耗时耗力,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平等原则”。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平等对待是第一要务,甚至远远超过性格和技能的培训,心理学认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应始终遵循最原始最重要的原则:平等。 只有基于平等的爱才是能让双方接受。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和孩子关系处好的,能让孩子大胆表达爱的,都是敢于放下“家长”身段的父母,就像美国的许多家庭,父母对孩子就像朋友一样,爸爸把儿子当哥们,母亲把女儿当小闺蜜,彼此之间地位均等。 美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出去玩都不会和父母汇报,只有当参加幼儿园的旅游或活动的时候才会和父母沟通。而中国 的孩子事事都要根父母汇报,父母永远高高在上,孩子压根就有没有“话语权”。 平等沟通的要求虽然简单,但实际做到却很难,中国大多数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教育孩子的 姿态出现的。 曾经有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满意度程度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和父母的认知有关,他们认为和幼小的孩子谈“自由”和“平等”是很可笑的,然而每一个孩子的主题人格和自我意识都在飞速的发展,父母跨隐私的关心只会让双方关系越来越远。 只有平等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所谓“无条件的爱”,是出于本能,而非带着要求和期待,每一个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而这只有在最爱我们的身上才能发现。 著名作家、教育家李子勋一直强调:所谓亲子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如同一条流动着的、爱的河流,汇集到人生这条长河中,共同流淌彼此促成人生的共赢 - 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