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故事揭露的残酷真相:穷人家的孩子,都容易犯一种错

即便当下困顿,也不要妄自菲薄。个人的价值从来不是依靠经济实力来断定的。当你身边有“穷人家的孩子”,那么最好不要瞧不起他们。

贫富差距几乎是所有社会当中都会存在的问题,社会当中的分层以及阶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基于这一点产生的,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贫富差距几乎造就了不同人的“天堂”和“地域”。

经济学研究当中有一个概念名为“马太效应(the matthew effect)”,指的是在西方社会之中,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切实存在,少数人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并且这种差距会逐渐增加。“马太”来源于基督教经典《圣经》当中的《马太福音》。

其实在中国也是一样的,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社会当中的贫富差距,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士农工商”这样的阶级划分,人们的观念也受到社会阶级和地位的影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口号,一方面可以视作是当时人们对于贫富差距的一种无奈接受,也可以视为是暂时下层的人士对于上流社会的一种向往。

也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之下,数千年以来无数学子都成为了阶级跨越征程之中的一员,其中过程可谓惨烈。

在现代社会之中,“寒门出贵子”这样的定律也许不再适用,人们对于家庭出身有了新的观念,一个比较残酷的真相就是: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往往都会犯一些错误。

贫富/机遇

一个来自网友的真实故事揭露的残酷真相,穷人家的孩子,都容易犯这种错。

来自上海的小林是出生在农村的一位姑娘,彼时的她刚大学毕业满怀憧憬去了魔都上海,现实里没有乌托邦,因为所见所闻都有限制,因此她在面试时处处碰壁,好不容易面试上了一份工作,扎根于深处的自卑让她放弃了公司的培优选拔。

不如她的一位同事稍加训练,轻轻松松通过了测试,不断的懊恼也换不回失去的机会。对于无数普通人,穷人来说,在机遇面前,自卑与目光短浅是造就自身致命困境的根源。这便是数千万家庭困难的穷人,早已深陷自己一手造就的陷阱之中的原因。

晋惠帝面对饥荒当中没有饭吃的农民,心生怜悯,连忙询问身边的大臣:“何不食肉糜?”这就展示出,人生道路是否平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起点”。

对于许多出身贫寒家庭的个体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并没有机会去做出选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考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最基础的选拔方式,理论上来说,几乎所有高中生都会有机会染指国内最好的高等院校,去接受最好的教育。

然而,在一些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那些学习能力很强、家庭条件却并不富有的考生甚至没有机会得知一些竞赛选拔、自主招生的消息,错过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反倒是一些成绩不如他们,但是能够接触到更好教育资源的考生,更有可能通过这些方式进入一流大学。

这是一种选择吗?显然不是。

诸如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都是那些出身不太富裕的孩子容易犯的错误。

1.格局与视野有可能不足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意在表达个体经济水平与个人状态之间的联系。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的,有很多人确实会因为一时的贫困而限制自己的需求。

对于一些物质生活水平特别不佳的人而言,当温饱都成为问题时,自然没有能力去营造更加高级的生活品质。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其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中所分析的:个体对外界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呈现出七种不同的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其中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层层递进,逐渐变化。

对于经济条件比较有限的个体而言,他们必须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上,甚至有的人必须为了第二天的生计而奔波。

所以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也极有可能受到这样的影响,在某些时候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格局被迫变得很小,视野也难以变得长远。

2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是早些年网络上的流行语,用于在见到一些富人的生活之后,表达自嘲情感的场景当中。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

由于经济实力对于个体社会生活水平的影响,几乎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之间是成正相关关系的。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当今社会之中偏向于享受、消遣的消费行为逐渐增加,简单满足个体需求的消费现象逐渐减少。

就像是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提出的消费社会概念一样,他认为现代社会当中的消费行为愈发与人们的社会地位挂钩。

当一些中产阶级也渐渐开始购买一些不错的代步车、偶尔消费奢侈品、出国旅游时,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们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也许一辈子也做不到,有些食物也是一生都难以看到的东西。

在这样的影响下,这个群体的心理状态会受到较大的打击,尤其是在与同龄人当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进行互动之后,可能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甚至是批判之中。

同样,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由于顾及开销而失去许多享受的机会,这是十分遗憾的。

3因穷而自卑

这一点也许是表现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了。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社会当中隐含一种将个体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挂钩的潜在趋势,所以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往往会更加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

个体的社会化会经历不同阶段,在最初的时候,由于阅历不足、表达方式有限,幼年个体对于贫穷的体会是比较深刻的,因此而产生的自卑也是比较敏感的。

不少孩子由于家庭条件不太好,而在校园当中受到同辈群体的欺凌,幼小的心灵会形成一种自卑倾向,并且延续很长时间。有的人也许直到成年之后,也依然十分自卑。

这样的性格特征会影响家庭成员和下一代,导致一种即便是生活状态好转了,内心也依然是“穷人”的悲惨现象。

即便当下困顿,也不要妄自菲薄。个人的价值从来不是依靠经济实力来断定的。当你身边有“穷人家的孩子”,那么最好不要瞧不起他们。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无止境的内耗会带来什么极端结果?心理学解析:C型心理模式

无止境的内耗会带来什么极端结果?心理学解析:C型心理模式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非常豁达的性格和有较好的情绪保障,那么就能够培养自己的健康身体和健全的人格适应能力,这对于癌症的预防和转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心理学:千万别和熟人发生关系,原因很简单

心理学:千万别和熟人发生关系,原因很简单

那些第一眼看着发光的人,或许才是我们生命中必须的“纯净水”,清淡而无味,却能在最关键时刻为我们解渴。

心理学: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的人,大多“面善心黑”,最好别深交

心理学: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的人,大多“面善心黑”,最好别深交

能够说出这句话的人必然认为你应该对他抱有着感激之情,也许他曾经帮助过你,但这份帮助却变成了他操控你的借口,一旦你做出了什么违背他意愿的事,他就会对这件事进行道德绑架,进而暗示你,最终让你满怀自责和愧疚,从而百分百听从他的命令。

心理学家:左撇子比右撇子更聪明,在5个方面存在优势

心理学家:左撇子比右撇子更聪明,在5个方面存在优势

如果你的孩子或者你自己是左撇子,不必为了合群而去纠正。如果你是右撇子也不必为了练就特殊才能而可以为难自己,遵从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真正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

《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故事》《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联合发行

《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故事》《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联合发行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新型教育图书《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故事》和《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联合出版发行,《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故事》由儿童编剧与教育学博士花费8年时间撰写而成,将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以故事形式呈现父母和孩子。

心理学:畸形的恋母情结到底有多可怕?看完这个案例你就明白了

心理学:畸形的恋母情结到底有多可怕?看完这个案例你就明白了

有的时候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庆幸的是我们当中大部分人收获的爱意是远远大于恨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不够完美的家庭而懊恼,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孩子爱冒险 心理更健康

孩子爱冒险 心理更健康

研究人员调查了近2500名5—11岁孩子的父母,发现花更多时间在户外玩耍的孩子有更少的“内在问题”——以焦虑和抑郁为特征。这些孩子在第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间也更加积极。该项研究结果清楚表明,在户外玩耍、冒险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具有积极的贡献。冒险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应对挑战的适应力,并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管理压力。

心理问答| 不想发火,但就是没办法和叛逆的孩子好好说话

心理问答| 不想发火,但就是没办法和叛逆的孩子好好说话

再看到她房间不收拾、说话没礼貌,没办法和叛逆的孩子好好说话是很常见的父母困境,发火已经成为了一种你和孩子相处的习惯模式;孩子很快就学会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二是父母是否有好好说话的信念,有不少父母其实是因为缺乏好好说话的习惯和信念。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少了任何一方在孩子的成长中都会留下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影响,看了这么多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单亲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更加关心,虽然单亲家庭的孩子表面上不会有很多表现。

榆林市科协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走进榆林高新第二中学

榆林市科协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走进榆林高新第二中学

榆林市科协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校园行第二场活动走进榆林高新第二中学。邀请榆林市心理学研究会张毅老师对七、八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七彩青春我做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学生成长、家庭教育团体讲座50余场。

最新心理资讯
推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