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穷的人,越喜欢谈论国家大事?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一个人由关注自我到关注国家,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程,而这个历程也伴随着个人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 ,直到最后奔赴于伟大的人生目标,与对祖国深厚的热爱紧密联系在一起。

两年前的疫情让我们明白祖国母亲的包容和伟大,大众也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依靠这个国家,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关心国家大事,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政策、法规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很多穷人尽心尽力在做的事。

那么越穷的人,越喜欢谈论国家大事?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另外,我国“穷人”的概念其实有被泛化,按照马太效应的说法,我国百分之八十多的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少部分人手里,所以除了那百分之二十的少部分人,其余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穷人”这个概念不仅仅指生活物质各方面有点匮乏的人,它泛化到了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民众,普通的民众占绝大多数,当中有“优秀的人”,“混得不错”的人等。

这些混合的基数造就了一个“错觉”,好像喜欢谈论“国家大事”的都是“穷人”,所以,喜欢谈论国家大事的人鱼龙混珠,实则并不存在“穷人”更爱谈论国家大事这种说法。

我国群众在疫情之下的爆发式凝聚,充分反映了13亿人口不可忽视的能量,同样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形成群体时,群成员往往”选择性”放弃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拒绝进行独立理性思考。

也就是说群体凝聚在一起时,群体成员易出现自信心爆棚的表现,觉得群体力量强大,无所不能,这是件好事,也是件坏事——当我们国家强大到能在我们背后撑腰时,我们就能享受言论的自由。

也能肆无忌惮地探讨国家大事,怀着法不责众的理念,坚信自己能逃得过刑法的惩罚。这也是为什么面对一些时事新闻,许多键盘侠口无遮拦的原因。

虽然始终有盲目从众的“锅”在,但我国的基础政治教育确实做得很好,如教科书里写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道德观念已经深深刻在了国人的心里。

国人国家民族的同一性的完整,决定了穷人们能够有底气谈论国家大事,内地人无法理解香港街头运动中出现港英旗帜的行为, 是因为港人国家民族的同一性不够完整。

而内地人无法感同身受,就像有妈的孩子无法理解没妈的孩子一样,众所周知,过去香港很大一部分时间受英国殖民统治,港人为了适应殖民统治的现实,被迫将自我族群概念定义为大英帝国的子民,与属于中国的血缘与文化的同一性混淆。

费尽心思适应了英国子民这一同一性自我概念。97香港回归之后,港人的自我同一性又一次陷入混淆,不可避免会出现究竟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的同一性困扰 。

所以原本属于中国国籍的香港人,很少关心内地的国家大事,他们的同一性混淆,更偏向自己是香港人,和中国人有区别的,就像台湾人一样,再加上港人主观多认为内地更“穷”就更不愿意关注和解了。

所以国家民族的统一性的完整,是人们关注国家大事的必备前提。

还有就是在一些战乱国家,穷人也会很关注国家大事,这种国家别说国家统一性完整与否,就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比如叙利亚、伊拉克和前段时间的乌克兰等,这些战乱国家永远都是穷人守到最后,穷人去承担最差的恶果。

为什么,因为有钱人早在第一时间就跑路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他们觉得哪个国家好就往哪跑,而剩下的穷人无可奈何,无处可去,只有殷切地关注国家大事,把希望寄托在国家上。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冲锋在前浴血奋战的绝大多数都是穷人,因为他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是紧紧绑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好起来,并且没有退路,退一步就是家破人亡,爱国!是穷人最后的尊严

无论是主观关注还是被动关注,爱国主义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含义,它代表着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可贵品质,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由关注自我到关注国家,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程,而这个历程也伴随着个人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 ,直到最后奔赴于伟大的人生目标,与对祖国深厚的热爱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 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也会越紧密关注国家的发展动态。

爱国是人生价值目标实现后的终极体现,它能让你拥有集体感,对抗孤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不能单独存在。

而国家,就是有着相同祖先,相同基因特征的人的集体。身在其中,有一种集体感,这种感觉使我们不会孤独,反而充满信心;它更是一种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所以爱国帮助碌碌无为的人们抵御无意义感。

总而言之,我国大部分”穷人“爱国实际上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它既包含了自我同一性的完成,也包含了文化认同。

好比一个人自身利益都照顾不好,怎会舍得照顾群体的利益呢,“穷人”的爱国主义,可歌可泣。

- 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心理学:异性之间会不会发生关系,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注定

心理学:异性之间会不会发生关系,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注定

虽说一味的注重外貌看上去有些肤浅,但第一印象实在是太过于重要,你永远无法将其忽视,你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整日都西装革履,只需要衣着干净整洁,气质温文尔雅,就足以为第一印象加分了。

婴儿期心理特点

婴儿期心理特点

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

多参加团队运动孩子心理更健康

多参加团队运动孩子心理更健康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1235名9—13岁儿童的运动习惯和心理健康数据,父母和监护人通过填写一张名为“儿童行为检查表”的表格来报告孩子心理健康的几个方面。分析显示,参与团队运动的孩子不太可能出现焦虑、抑郁、退缩、社会问题和注意力问题的迹象,只参加单项运动的儿童存在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团队运动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个人项目包括体操、网球等。

女性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年龄

女性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年龄

一位多情少女正在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恋人;一位女干部正在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更好地度过离休后的美好时光;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尊、自信、自爱、爱美、追求人生之爱、喜欢温柔的心理状态,这又转化为一种固执、孤僻、疑虑、寄托、惋惜的心理状况。

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不主动追求女生了?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

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不主动追求女生了?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

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大家努力追求金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因追求金钱而失去了幸福,那么这一路上的努力和付出怕是失去了意义。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

遇事情习惯逃避是什么心理 如何才能学会不逃避

遇事情习惯逃避是什么心理 如何才能学会不逃避

遇事情习惯逃避是什么心理首先,诱发逃避心理的原因就是害怕惩罚。如何才能学会不逃避1、下决心做出改变当逃避已经限制了我们的很多方面,可能会立刻带来焦虑的情绪,可能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消极预测是过度的。可能不能立刻消除逃避行为。

心理学:年过六十,还能做这四件事的男人,一般都很年轻

心理学:年过六十,还能做这四件事的男人,一般都很年轻

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让我们个人拥有非常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而且会反馈给整个家庭,让整个家庭都处于一种非常幸福和快乐的状态

心理学家:越是内向的人,越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心理学家:越是内向的人,越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内向者无需因自己的性格而自卑,每一种性格都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也许你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你大可以发挥出性格中的优势,尽可能的做到极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可以成为那个成功的人。

无止境的内耗会带来什么极端结果?心理学解析:C型心理模式

无止境的内耗会带来什么极端结果?心理学解析:C型心理模式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非常豁达的性格和有较好的情绪保障,那么就能够培养自己的健康身体和健全的人格适应能力,这对于癌症的预防和转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新心理资讯
推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