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所谓的不婚主义,只是人们用来抵抗不幸婚姻的方式,不代表着家庭这种分工模式的消失,相反,不婚主义能变相地促进现有婚姻制度更加完善,促进家庭传统分工合理地改进,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婚姻并享受婚姻,让婚姻真正成为在世俗中混迹的人们有所依靠有所温暖的保护伞,而不是成为制约我们人身自由和希望的枷锁。

王先生今年快60了,邻居家的老张孙子都几岁了,这让王先生很发愁。

别说抱上孙子,儿女的婚姻大事都还没有解决,事实上他有一子一女,两人早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却迟迟没有结婚。

王先生 的儿子今年32岁,还是单身,每个月挣8000,无房无车,在外面租房住,刚好够自己生活。

女儿今年29岁,谈过两次不短的恋爱,都没能修成正果,现在还成了“不婚主义”,觉得跟男人一起生活“没什么意义”,不想陷入婚姻的繁琐当中。

不管王先生怎么劝,儿女的态度都很坚决,为此儿子是这样解释的:他表示家里不富裕,也买不起房子,就算结婚也养不了家带不了孩子,活生生让孩子受罪,自己也过得更难受,他认为自己只要能帮张先生养老,就圆满了。

王先生也明白自己没什么存款,想帮儿子操持婚事也帮不上忙,实在是有心无力。

女儿解释说,不想整天为婆媳矛盾、家庭琐事烦恼,自己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也表示为王先生养老就足够了,如果实在孤单,就去领养个孩子。

王先生既担心又疑惑:现在年轻人究竟咋想的?怎么都不想结婚呢?实际上从如今 的现况看来,大部分城市中的不婚主义者已经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据2021年8月13日的《白皮书》显示,不婚人群在总单身群体中的占比约为25%,相当于每 4 个单身的人中就有 1 个是不婚者。由此可见,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其中女性以29%的比例略高于男性的22%,在一二线大城市中不婚人群比例更是占到了55%,30岁以上占比近三成。这类人群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高学历、高收入的“标签”。

他们在经济上倡导独立自主、在生活中注重自我享受和实现,但是这种“不婚”状态不代表着拒绝任何情感关系。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对待恋爱相对佛系,享受单身,有无伴侣均可,即既可以选择恋爱也可以选择单身。

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婚姻本质是什么?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人的本性是害怕外界,因为害怕外界的陌生、残酷,所以会在内心建立“与世隔绝”的壁垒来保护自己。

为了解除这种孤寂感,爱情和婚姻便应运而生,所以婚姻的本质是为了解除孤独,解除的是无人陪伴的孤独,解除的是受外界质疑的孤独,解除的是衰老无子女的孤独。

但是,幸福的婚姻固然可以解决孤独,不幸和不合适的婚姻不但解决不了孤独,还会让人更加痛苦和寂寞。

婚姻可以缓解一个人的孤独,但婚姻不是专门为孤独服务的,婚姻有自己的使命。

很多人看到自己30岁了,周围该嫁人的都嫁了,自己显得那么孤独,害怕往后的日子孤苦无依,索性找个人就结婚了,婚礼上留下的“幸福的”的泪水实际上是在安慰自己:我终于不是一个人了。

于是,婚姻成为了很多单身贵族倔强到最后的妥协:没结婚之前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没有成功,婚姻便成了最后的希望。但是,结婚之后,你发现所有的期望都落空了,结婚并没有带来产出,所有的东西都不符合期望,只剩下满满的失望。

最让人绝望的莫过于:当你把婚姻这个最后的杀手锏用了后,发现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甚至变得更严重了。

无望和失望,都让人孤独。

这也是许多已婚妇女有的最悲哀和孤单的感受:当你操持劳累完一天看着近在咫尺躺在床上熟睡的丈夫和孩子,你依然能感觉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孤独,你觉得自己离他们好远好远……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孤独,是因为和他人缺乏联系,不会与他人正确地产生链接,是一个原因,没有遇到合适的产生链接的人,又是一大原因。

前者即使有联系也像生活在孤独的北极,无人驱寒温暖,只能独自承受严寒。

实际上真正选择主动不结婚的人比例只占到了5%,而其余大部分都是被动不婚主义者,当中,50%的男性将其不婚原因归纳为“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婚姻”,而51%女性则认为是“没有遇到适合的对象”。

这也足以说明,女性常说的“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并不是虚谈,嘴上说的不婚主义实际上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产生链接的人,就像王先生的女儿一样,她要等的是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是深度链接,灵魂的相互吸引的婚姻,这样的婚姻婚后才不会孤独。

之前有朋友无意间问道:以后的社会,会不会变成没有家庭不结婚的社会?

对此笔者想回答的是,基于人类逃避孤独情绪的本能,只要人类还继续,婚姻和家庭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

所谓的不婚主义,只是人们用来抵抗不幸婚姻的方式,不代表着家庭这种分工模式的消失,相反,不婚主义能变相地促进现有婚姻制度更加完善,促进家庭传统分工合理地改进,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婚姻并享受婚姻,让婚姻真正成为在世俗中混迹的人们有所依靠有所温暖的保护伞,而不是成为制约我们人身自由和希望的枷锁。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心理学:越穷的人,越喜欢谈论国家大事?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心理学:越穷的人,越喜欢谈论国家大事?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一个人由关注自我到关注国家,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程,而这个历程也伴随着个人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 ,直到最后奔赴于伟大的人生目标,与对祖国深厚的热爱紧密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异性之间会不会发生关系,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注定

心理学:异性之间会不会发生关系,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注定

虽说一味的注重外貌看上去有些肤浅,但第一印象实在是太过于重要,你永远无法将其忽视,你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整日都西装革履,只需要衣着干净整洁,气质温文尔雅,就足以为第一印象加分了。

婴儿期心理特点

婴儿期心理特点

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

多参加团队运动孩子心理更健康

多参加团队运动孩子心理更健康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1235名9—13岁儿童的运动习惯和心理健康数据,父母和监护人通过填写一张名为“儿童行为检查表”的表格来报告孩子心理健康的几个方面。分析显示,参与团队运动的孩子不太可能出现焦虑、抑郁、退缩、社会问题和注意力问题的迹象,只参加单项运动的儿童存在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团队运动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个人项目包括体操、网球等。

女性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年龄

女性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年龄

一位多情少女正在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恋人;一位女干部正在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更好地度过离休后的美好时光;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尊、自信、自爱、爱美、追求人生之爱、喜欢温柔的心理状态,这又转化为一种固执、孤僻、疑虑、寄托、惋惜的心理状况。

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不主动追求女生了?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

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不主动追求女生了?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

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大家努力追求金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因追求金钱而失去了幸福,那么这一路上的努力和付出怕是失去了意义。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

遇事情习惯逃避是什么心理 如何才能学会不逃避

遇事情习惯逃避是什么心理 如何才能学会不逃避

遇事情习惯逃避是什么心理首先,诱发逃避心理的原因就是害怕惩罚。如何才能学会不逃避1、下决心做出改变当逃避已经限制了我们的很多方面,可能会立刻带来焦虑的情绪,可能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消极预测是过度的。可能不能立刻消除逃避行为。

心理学:年过六十,还能做这四件事的男人,一般都很年轻

心理学:年过六十,还能做这四件事的男人,一般都很年轻

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让我们个人拥有非常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而且会反馈给整个家庭,让整个家庭都处于一种非常幸福和快乐的状态

心理学家:越是内向的人,越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心理学家:越是内向的人,越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内向者无需因自己的性格而自卑,每一种性格都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也许你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你大可以发挥出性格中的优势,尽可能的做到极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可以成为那个成功的人。

最新心理资讯
推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