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被3岁儿子锁喉:教育要从小抓,规矩要从小立
把妈妈把买来的自行车密码锁当玩具玩,妈妈非但没有后怕,孩子喜欢玩:家长的纵容和过分宠溺更应该让人警醒,拼命想要拽出孩子,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明是非、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的境地。溺爱孩子其实是一种温柔的陷阱。 文 | 蓝精灵 看了一条“妈妈被男童用密码锁锁喉”的新闻。 在视频中,能明显看到,一个直径较粗的金属锁,将妈妈的脖子牢牢卡住,即便隔着马赛克,也能看到她的脸被憋得通红, 勒得有些喘不上气。 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家里3岁的儿子,把妈妈把买来的自行车密码锁当玩具玩,结果越玩越起劲,直接把锁套到了妈妈脖子上,没想到密码被儿子改过,妈妈解了一个多小时锁都解不开。 幸亏消防员及时查看,将毛巾垫住脖子,用绝缘剪成功将锁剪断,妈妈才得以松脱。 有网友看到后,直言太好笑了! 真有这么好笑吗? 如果这个锁再粗一点,再扣紧一点,恐怕妈妈就不是到消防所,而是医院的手术台。 还有网友认为,缺乏边界意识的熊孩子,应该好好教育。 孩子是“熊”,也确实应该教育,但别忘了,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纵容他的“熊父母”。 细品看看,从套进脖子到扣上锁扣这一系列动作,如果不是妈妈足够配合,孩子又岂能轻易锁成? 解锁后,妈妈非但没有后怕,告诉孩子相关安全事项,也没让他看到解锁的艰难,感受事情的危险性和严重性,反而一脸开心地乐在其中: “孩子喜欢玩,觉得有意思,现在在家睡觉呢。” 不敢想象,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一旦失去敬畏之心,日后会不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从卡妈妈升级成卡别人。 相比孩子的熊行为,家长的纵容和过分宠溺更应该让人警醒。 过分溺爱的孩子,只懂任性不懂克制曾看过一段视频。 一个2岁大的幼童,把电梯当成“游乐园”,一会儿胡乱按电梯键,一会儿欢腾地上下蹦跶,还用手不停地拍电梯门。 本以为妈妈会上前制止,或给予口头告诫,可她竟无动于衷,任由孩子嬉戏玩闹。 正当孩子趴在门上时,电梯门突然打开,孩子的右臂被瞬间卷入,妈妈吓得惊慌失措,拼命想要拽出孩子,结果越拽越紧,孩子疼得嗷嗷大哭。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明确指出: “无原则的放纵抚养方式,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明是非、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的境地,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任意冲动的行为习惯。” 父母一味地纵容孩子,对小错放任不管,未来只会毫无节制地变本加厉,酿成大祸。 曾经有个死刑犯在临行前,给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 3岁那年,我跑太快被石头绊倒,你踢了石头两脚,说石头该死! 6岁那年,我想买模型飞机妳不同意,我躺地上一哭,你立刻就付钱。 13岁那年,我踢球打破邻居窗户, 你直接替我向邻居赔钱道了歉。 20岁那年,我想换新手机,你立刻给我汇了3万。 32岁那年,我欠了千万赌债,妳气得病倒,但还是帮我还清了债务。 35岁这年,你再也帮不了我,因为我抢劫结伙杀人,被判死刑。 都说惯子如杀子,无论儿子从小犯了多大的错,妈妈都竭尽所能为他兜底,她用自以为是的爱,亲手将儿子送上了不归路。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称,溺爱孩子其实是一种温柔的陷阱,表面是在爱孩子,实质上是父母一步步将孩子带到自己亲手挖的陷阱里。 溺爱不是爱,而是父母喂给孩子的毒药。 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过分娇宠和包容,既剥夺了孩子认错改错的机会,也毁了他们做事的原则和底线。 最终,孩子变得不再克制和隐忍,生出了随心所欲、张狂任性的习性。 过度溺爱的孩子,只懂依存不懂独立《智慧教养》书中提到: “错误的教养方式制造出错误的孩子,它们因此衍生出的影响,远比父母想象中多得多。” 在《敞开心扉的少年》中,男孩何一可曾这样诉说他的烦恼: “我每天都很幸福,我什么都不用做,爸爸妈妈都会帮我做完, 可是这样也有一点点不好,很多事情我的同学都会做,但是我不会。” 一可今年8岁了,按理说很多事情都能自理,但他连基本的刷牙、穿衣服、系鞋带都不会,吃饭还要妈妈喂。 当他因此受到同学嘲笑时,妈妈却安慰说:“长大以后自然就会了。” 可妈妈不知道,一可不想麻烦别人,他想改变自己,学会独立。 美国哲学家弗洛姆曾指出: “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是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独立,是孩子的生存之道,也是未来在社会立足的根本。 不教孩子独立,对他极尽宠溺,是父母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不负责。 知乎有个匿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故事。 她说,从小到大只要自己学习好,父母什么都会依着。 她不喜欢干家务,父母就帮她洗衣拖地叠被子;她想吃不同的菜式,父母每天变着花样做;她想旅行,父母二话不错,放下工作就陪她去;只要是她喜欢,父母都会满足。 可是好景不长,上了大学后,由于没有自理能力,性格又过于娇气,同学们都排挤她,拒绝和她来往,以至她信心大挫,甚至要求主动退学。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由于失去了独立生存的本领,他们不知如何应对挫折,如何与人沟通,当问题来临时,只会选择逃避和退缩。 最后,因为无法适应社会而被淘汰,成了高分低能的成年“巨婴”。 父母这样做,才能养出优秀的好孩子《人民日报》曾刊文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钱赚的再多,取得的荣誉再多,也比不上教育好孩子来得光荣。 想要培养出言行有度,独立自主的孩子,父母只要做好这三点: 1.该出手时就出手 四川有位爷爷,因为担心孙子到处飙车、无证驾驶,会酿成大祸,他对孙子再三劝阻却无济于事,迫于无奈,爷爷只能打电话向民警举报,阻止孙子的越矩行为。 在孩子犯错时,爷爷果断出手制止,做到不包庇、不袒护,表面看似“大义灭亲”,实则对孩子爱护有加。 及时止损,及时帮孩子纠正,将错误的苗头及早扼杀在摇篮里,既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2.该放手时就放手 有个10岁男孩,不仅每天要自己设闹钟起床、刷牙、穿衣服,还要自己出门买早餐。 每次上学前,他除了检查自己的书包有没带齐东西,还会帮爸妈顺带丢垃圾。 男孩妈妈说:“只要是他能做的,我都希望他自己做,而不是靠我们。” 作家安娜·昆德兰认为,父母最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对孩子放手。 只有父母真正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才能在亲身经历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变得坚强独立,长大后,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 3.该立规矩时就立规矩 “虎妈”应采儿为了规范儿子Jasper的行为,从小给他立了很多家规: 不能打游戏,也不能玩电子设备; 玩具玩完要整理,不能乱丢也不能乱放; 要拿东西自己拿,不能喊别人帮忙拿; 家里有什么吃什么,不许挑食,不能浪费; 做错事,就要认真道歉和认错; …… 不仅如此,她对Jasper的礼仪形态也管教甚严。 有一次,应采儿邀请杨千嬅和丁子高来家里做客,正当大人们聊得热火朝天,Jasper突然抬起双脚搁到爸爸腿上,让他给自己抠脚。 应采儿看到后,立刻教训他:“把脚放下,把鞋穿好,我们是很有气质的一家。” Jasper意识到行为不妥后,迅速调整坐姿,把脚放了下去。 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规矩,把Jasper调教成了礼貌又懂事的小暖男。 梁启超曾在《论幼学》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教育要从小抓,规矩要从小立。 只有从小立好规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才会心有所依,行有所止。 作为父母,我们虽然不用考试,但要秉持终身学习,不断反思的心态: 既要懂得尊重孩子,也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悉心呵护孩子的同时,也要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三观。 做到爱而不溺,宠而不娇。 ——End—— 作者:蓝精灵 多年从事少儿教育的英语老师,以最真挚的情感,和你一起探索育儿之路。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